(相關資料圖)
天祝解鎖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倍增密碼”
每日甘肅網7月25日訊據武威日報報道(記者韓筱蓓)今年以來,天祝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組織振興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打破各自為戰、分散發展的傳統思維,深入挖掘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探索增收新模式,大力推行“大帶小、強帶弱、強強聯合、強弱抱團”等形式,鼓勵支持跨行政村、跨鄉鎮聯營發展,實現產業發展“1+1>2”的協同效應。
該縣通過“爭取上級扶持一點、鄉村振興專項資金支持一點、縣級財政劃撥一點、歷年集體收益投入一點、社會資本注入一點”的“五個一”方式,補齊薄弱村集體資金短板。積極優化產業布局,集中力量辦大事,天堂鎮本康、業土、朱岔、保干等8個村抱團發展鄉村旅游;賽什斯鎮上古城、下古城等3個村抱團發展高山細毛羊養殖產業;松山鎮蕨麻、松山、芨芨灘等6個村抱團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全域資源整合、全域整體收益。
鄉鎮黨委政府建立“以強帶弱”產業發展聯結機制,采取“聯合社+村集體經濟+村級合作社”模式,全縣22個村通過“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抱團發展,實現村均增加收入4.29萬元。祁連鎮統籌石達坂、馬場灘、岔山等3個村零散資金26萬元,通過支部領辦、黨員自籌方式籌措資金76萬元,注冊成立“冰河圣境”文化旅游公司。華藏寺鎮整合利用紅大村蔬菜庫,聯合柏林、韭菜溝等村共同投資150萬元購置蔬菜庫冷鏈設備,發展冷鏈物流等實體經濟。朵什鎮南沖村借助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優勢,在南沖村成立聯合社,實現“零星分散”向“聚力發展”轉變。
各鄉鎮黨委全域規劃產業布局,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鄉鎮+村”“園區+村+農戶”等多種模式,形成產業鏈上的優勢互補、價值鏈上的提質增效。打柴溝鎮安家河、上河東、火石溝等5個村,有效整合資金、產業、項目等關鍵要素,攜手大力發展高原夏菜產業,培育蔬菜產銷企業3家,蔬菜種植合作社61個,家庭農場173個。建成蔬菜保鮮庫7座,儲藏能力達到10萬噸,年吞吐量40萬噸,實現實體經濟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轉型提質。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