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經濟增長,我們始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三駕馬車,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們就曾以高鐵和地鐵為代表的基建項目投資刺激經濟。
過去很大程度上,三駕馬車都屢試不爽,不管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是2015年的房地產飽和,三駕馬車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始終如此明顯。
但自從2022年12月7日疫情解封后,想象中的經濟快速復蘇,似乎并沒有到來,今天的經濟增長勢頭雖然喜人,但后勁乏力,加之就業低迷,未來的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么,傳統的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失靈了嗎?
先看出口。
在解封后的初期,出口數據是非常亮眼的,一度連續兩位數增長。
出口自春節后開始猛增,3月國內出口同比增長14.8%,4月出口同比增長8.5%,5月份則突然降至-7.5%。
到了6月,國內出口下跌趨勢繼續加劇,根據海關總署7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6月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較5月擴大4.9個百分點,降至2020年3月以來最低,進口也同比下降6.8%,低于5月2.3個百分點。
出口先增后降,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疫情自身疊加的各種限制因素,在解封后,由于限制放開,出口增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尤其考慮到一些出口訂單堵塞、封閉等等,解封后需求被突然釋放,出口大概率都會增長。
第二則是需求減少。
不僅僅是國內出口銳減,這幾個月越南、印度等地的出口一樣受到下滑,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歐美為首的通脹導致的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美元走高,拉低了本國貨幣價值。
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們一度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加工貿易也快速發展,平均而言,每年出口的增長都是GDP增長的1.5倍,出口長期來都是“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一個。
出口有多重要?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國內GDP中的占比達到峰值36%,一度高過房地產,是名副其實的支柱性產業。
隨后金融危機來臨,到2009年的時候,暴跌到24.5%,2018年,出口在GDP中的占比已經穩定在19%,到去年,出口只占GDP總量的17.1%。
從2006年的占比36%,到現在的17.1%,這一方面說明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制造業出口有轉移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出口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尤其是疊加這幾年外部環境的變化,去風險的產業鏈正在形成,無形之中這還會繼續進一步吞噬我們的出口份額。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近年已經跌出前三,而美國目前最大的貿易伙伴,已經變成了相鄰的墨西哥。
這就是美財長耶倫提到的“友岸外包”的威力。
過去美國是以成本和價格優勢做生意,但耶倫提出了“價值觀趨同、跟朋友做生意”的理念,這對我們的出口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以6月數據為例,中國對美國出口降幅從5月的5.5%擴大至23.7%,對日本、歐盟出口分別同比下降15.6%、12.9%。
今年以來,出口高開低走,目前我們對傳統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萎縮,長期來看,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與此同時,出口上也有好消息傳來。我們和老俄的整體貿易額在2022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9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0%。
由于老俄無法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結算,貿易力度加大,這也在情理之中。
考慮到過去一年時間里,歐美貨幣政策的收緊,這讓企業和個人借貸成本變高,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全球主要市場的需求,進而減少了出口的數量。
想象在未來,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的出口能夠有所恢復,但有些東西,可能很難短期內恢復,甚至還會永遠錯失。
崛起的制造業國家,正在不斷蠶食一部分訂單和國際需求,這是客觀事實。
然后是消費。
消費復蘇雖然一度最慢,但現在看來卻是最穩的,未來相信也會扛起經濟增長的大旗。
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高達4.2個百分點,相比之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只有1.8個百分點,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則是為負的0.6個百分點。
這樣一對比,反而消費是表現最好的一駕馬車。
但這么說,并非是因為消費表現真的很好,反而是投資和出口表現過于平穩,才突出了消費的亮眼。
這從連續幾個月以來增長低迷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就可以看得出來,甚至不少人還質疑是否開啟了通縮的進程。
通縮就是需求不足,或者貨幣供應減少導致的,從而帶來物價下跌,而通縮一般來說對經濟的傷害更大。
考慮到過去幾個月都在加大貨幣供應量,因此CPI下降的原因非常明顯,那就是內需不足。
消費需要什么?
需要穩定的環境。
只有人們收入穩定、工作穩定、保障穩定的時候,才會敢于消費,但現在就業指標不是很好看,投資和出口的表現也不亮眼,這就導致就業增長有限,企業投資有限也導致市場對就業不友好。
最終,盡管消費是三駕馬車中表現最好的一個,但相對來說,消費還可以更好。
為什么?
因為居民存款儲蓄達到了破紀錄的一百多萬億,2021年國內家庭存款總額為13萬億,2022年躍升到了14萬億,今年疫情放開了,但上半年居民又增加了7.5萬億的儲蓄,高于去年同期的6.5萬億。
也就是說,今年不出意外的話,家庭存款總額又會比2022年高。
只存款卻不消費,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環境依然不那么穩定,大家的消費習慣依然偏向于保守,存錢應對不確定性風險,而不是消費。
居民儲蓄大幅上升是由于消費者信心的持續低迷,當然還有三年來造成的短期內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從長遠來看,消費最終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唯一重要源,這一點從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就能夠看出來,因此刺激消費又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因此,更實際的措施是直接向家庭提供消費券支持,或是直接發放現金,規定一個時效性使用,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但現實情況是,由于我們沒有直接發錢的先例,因此現金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過去常用的一個選擇是把錢投在基建上,而不是發放給家庭,但現在,大幅投資基建的空間已然不多了。
而其他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疫后居民收入還沒有恢復的時候,直接發錢對啟動消費是有明顯幫助的。
最后,我們來看看過去屢試不爽的用基建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這一招,在今天的效果到底如何。
相比出口和消費,投資這一塊的把控更具備宏觀性和主動性,甚至可以說它沒有那么“市場”。
從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8%,略好于市場預期,不過還是低于GDP的整體增長。
細分來看,民間投資其實增長并不高,主要還是依賴于老辦法,那就是地方主導的基建投資,這在上半年同比增長7.2%,這個數據在今天來看還是非常了不起。
除此之外,房地產投資下滑也非常嚴重;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9%,6月份更是同比下降20.6%,連續兩個月降幅超20%。
過去很大程度上,不管是2008年還是2015年,每當經濟增長放緩,基建投資刺激經濟,一直以來都是屢試不爽的一招。
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出爐,僅此一項投資就超過萬億元。
2016年的棚改貨幣化,房地產市場再次量價齊升,房企通過激進的高杠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也把恒大老板許家印推上了首富的位置。
但一夜首富,一夜首負,杠桿撬動的支點,怎么能不還呢?
投資是什么?
投資本質上是投的未來,今天的基建也好,地鐵也好,投的是未來的回報率,投的是未來的效率,這一點不管是民間投資,還是地方主導的投資,本質上含義都沒有變。
但兩者不同的區別在于,民間投資要講究回報率、考慮投資周期和回報周期,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承擔風險,自負盈虧。
這一點,從今年上半年的民間投資就可以看得出來,以細分的互聯網行業為例,今年上半年七家中大型互聯網公司二季度投資數量同比、環比減少六成,上半年投資數量同比減半,而央行統計的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也降至26.5%,這是2020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
互聯網行業尚且如此,其他行業的民間投資,可能還會更低。
這么說可能還不夠直白,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今時今日的投資,不管是從效率、回報率、周期,都遠遠不是一個值得投資的時刻。
民間投資尚且如此,基建投資就更不用說了。
曹德旺很早就提到過這個問題,固定資產太高,每年產生的回報太低,資產投入回報率不足,如果是他的福耀玻璃,早就破產了。
問題就在這里。
投資投的是未來的收益,杠桿撬動的支點也需要在未來去償還,如今債務激增、產能過剩加劇,這需要未來一個更長的時間段去慢慢消化。
哪怕是基建投資,我們可以修橋造路當然是好事情,但萬變不離其宗,依然需要衡量一個基本的使用率和帶動的經濟效益,一些地方人煙稀少,是否也有必要修橋造路呢?
不可能不計成本地修橋造路,要根據當地的人流量、經濟效益去算總賬,不能只簡單計算當下拉動的GDP和就業。
我們一直在說要恢復信心,那什么是信心?
信心是效率。
PIIE智庫2016年的報告稱,當年前11個月,私企利潤達2.1萬億人民幣,而國企利潤僅為1.1萬億人民幣,而且由于統計口徑的關系,私營企業不包含私人控股的有限公司,因此私企的真實利潤在當年應該是國企的3倍左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也能說明這點,即使在2015年以后,國企投資占GDP的比重從30%提高到38%,但資產回報率卻從2006年之后一路下跌,到2017年僅有1.9%,遠低于私企的9.5%回報率。
從這個角度講,投資真不如存銀行。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私營企業至今依然有活力,還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國企在占據38%的工業資產占比的同時,僅解決了14.9%的就業。
當然,國企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但反過來說,民營企業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決定著更多人的就業和收入,也就決定著大多數人對于幸福生活好壞的定義,自然也受其影響。
而這,無疑就是信心。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