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合理規劃資金,所以,個人對于自身的財產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開始規劃。
當然,有些人將財產規劃合理,不僅能留存積蓄,還能再生資產。而有些人則會將財產固定化,有盈余而無負累。再有就是不會合理規劃的,那么他的資產可變性就會變大,甚至是不可控制。
(資料圖片)
而國家的財政系統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各體系運作完善,而作為有著獨立收入與支出系統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等部門運轉也相當成熟。
在所有人看來,幾個部門都是各司其職的,但在2月末,有專家卻建議,將公積金部分資金轉移到養老賬戶中。
養老保險
作為職工退休保障的養老保險,在最初的意義就是為人們在失去工作能力的時候,提供最基礎的生活保障。
這種保障不僅僅存在于我國,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甚至在某些國家,政策更加優越。
然而,近些年來,關于養老保險的話題卻是不絕于耳,追根究底是因為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收入與支出的比例漸漸的失衡。
雖然目前養老金賬戶仍存有盈余,但數額卻并沒有讓人放松警惕。
雖然每年的養老金繳納總數都在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自今年開始,退休的人數也在隨之增加,但新增人口數量卻在降低。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養老金繳納人數的增長比例,低于退休人數的增長比例的時候,養老金賬戶也會很快出現缺口。
而新增人口數在降低,那也就意味著二三十年后,養老金繳納人數不得不降低。
老齡化
曾有專家預計,2035年,我國將步入老齡社會,也就是說最多再有12年,我國的養老金賬戶將遇到瓶頸,且缺口將越來越大。
為避免在將來的某一天,養老金賬戶因缺口巨大而崩盤,所以,近些年來,國家的政策不斷輸出。
比如在二胎、三胎政策的放開,雖然更多的是為了平衡年齡比例,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余熱也可溫暖養老金。
但奈何,雖然倡議多年,但因種種原因,不僅新生兒數量在不斷降低,就連結婚率也在降。
而這種現象卻呈現了一種怪圈,人們除了因為思想理念外,更多的是不想有太大的生活負擔及壓力,則選擇不結婚或是不要孩子。
而新生兒數量不斷減少,也就意味著有些人將承受老年時的生活保障將受到影響,所以現在人們除了更好的生活,則想要有一些積蓄,以避免一些意外或是防老,這也就代表著人們還是頂著長期的壓力,更加的堅定了不要孩子的想法。
尋求突破口的“磚”
所以,近些年來,國家一直在尋求突破,比如即將實施的延遲退休政策,以及為鼓勵二胎、三胎,國家將給這些家庭一些補助。
雖然有著種種的推論,但是在現實面前,誰都不可否認,目前養老金賬戶依然緊張,雖然有著各種政策的推出,但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想要盡快地充盈養老金賬戶,顯然并不容易。
也就是因為這樣,在2月25日,某保險企業董事長在財富論壇上,發表了“可以考慮將公積金移到養老金賬戶”,并進行市場化投資。
在某種角度上,將公積金賬戶上固定的“多余”的資金轉移出來,移到養老金賬戶上,解了養老金的燃眉之急,而進行投資后產生的收益則會使賬戶更加充盈,或許,不陰謀論的理解,這位董事長可能就是這樣想的,且會認為這樣會使所有人共同受益。
恒安標準養老保險董事長萬群
但實際上,這種行為與老百姓常說地拆了東墻補西墻又有什么差別,甚至,這并不是簡單的個人,而是要將兩個毫不相關的保障性體系交叉,甚至是將兩大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平等的融合,且將基金投資,其風險更是不可估量。
如果真這樣干了,養老金賬戶是不是會真的有盈余不確定,公積金賬戶提前面臨崩盤則指日可待,而如果投資出現問題,那么,我國超10億的養老金繳納職工將更加快速地失去保障,那么,人們所擔憂的賬戶缺口將提前幾十年到來。
民多艱
事實上,近年來,有許多的專家的“奇葩說”,包括不讓農民使用收割機,或是讓農民在城鎮買樓,開車去種地,或是面對新冠早感染早免疫等等。
所以,雖然這一次地將公積金賬戶,轉移到養老金賬戶的說法依然奇葩,但大眾卻是如看熱鬧一樣圍觀,而圍繞其產生的議論也是一邊倒的架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則是因為如今的一些所謂專家,對于民生多艱已經失去了基本的認識,對于普通大眾的基本生活并不關心。
而其所發出的言論依據則通常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利益互通,而互通值則是這些專家對于互通雙方價值的預估,而其中是否會損壞個人利益,或是加重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卻并不在他們的思考之內,所以在普通人看來才這么的不近人情。
保障系統
就像本次言論中所涉及的兩大保障系統公積金與養老金,雖然目前看來,養老金賬戶更加緊張,但并不代表公積金賬戶就盈余很多。
相比于養老金在退休后保障,公積金的住房保障更加直觀。因為按照目前的公積金政策,不僅是職工能在單位繳納,靈活就業人員也同樣可以參加,并且其應用不僅在買房上,還有裝修、租房等相關事宜,甚至面對某些特殊情況,公積金也可被體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公積金賬戶是規則更加嚴格的另類的儲蓄保障,且如果一直沒有動用賬戶存款,如果發生停止繳納凍結賬戶并沒有續繳的情況下,則會在凍結兩年之后自動解封,并將余額轉入儲蓄賬戶中,稱為個人存款。
結語
如果真的像專家所言,那么,公積金帶給人們的便利與實惠則會漸漸消失,而以目前公積金繳納人數來看,并沒有像醫保以及養老這樣穩定。
當實惠消失時,公積金的繳納人數也勢必會受到影響,那么,人們的現有保障則會漸漸消失,那么除了個人利益不存外,長久下去,則會轉化到國家的利益受損。
所以,任何有關民生的決定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專家們作為社會的素質上層,則更應該考慮全面,棄本質而全表象,實在辱沒“專家”二字。
作為專家,更應該關心普通人的基本生活,而不是以公為名,損害人們的利益。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