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首部國民神話史詩電影《封神》正在熱映。影片上映10日,票房突破11億大關。片中波瀾壯闊的視覺奇觀、經典人物的創新塑造、服裝道具的精致華美等,都受到觀眾的熱議與好評。你知道嗎?這部大片“玄鳥生商”場景中巨大的“玄鳥”來自山東濰坊,出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風箏專家、濰坊民間藝術大師張效東老師之手。
據了解,影片把殷商歷史元素和神話想象世界融合,在登基大典“歌”的部分引用了《詩經·商頌·玄鳥》中的“玄鳥生商”的故事?!靶B”這一特殊道具的設計與制作需要極強的傳統文化功底和非凡的想象力,其獨特造型與濰坊風箏的精湛工藝又非常契合,主創團隊找到了濰坊市寒亭區的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效東老師為影片量身打造“玄鳥”。張效東將濰坊風箏扎制技藝融入影視道具制作,使用竹條3000多米,歷時2個多月,制作完成了影片中頭尾、雙翼都靈活可動,需要多人托舉的巨大“玄鳥”,營造了登基大典恢宏浩大的場景。
張效東,1949年10月出生,寒亭區寒亭街道張家院村人。在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上,多次獲創新、扎制金獎等多項大獎。先后被授予世界風箏顧問、中國風箏專家、國際濰坊風箏一級工藝大師、濰坊工藝美術大師等。2010年5月,被濰坊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認定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4年4月,被山東省文化廳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8年,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張效東自小喜歡風箏,短時間內就把風箏扎制得有模有樣。 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風箏大多是固守傳統的板式、筒式、硬翅、軟翅、串式等,如何在傳統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張效東陷入了深思。想到自己年輕時做過鐘表維修工,便開始嘗試利用齒輪的機械原理制作會動的新式風箏。他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創作了集聲、光、電多種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體風箏,并利用齒輪和杠桿原理,使風箏發出光影和聲音,在天空中吞云吐霧。還創作出了會動會唱歌的福娃風箏以及“青蛙螳螂對弈”“鼠貓爭春”“豐年”等“高科技”風箏,使濰坊風箏變成了活的工藝品。
濰坊市有“風箏之都”的美譽,目前全市共發展風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600多家,從業人員8萬余人,年銷售額20多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濰坊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箏制作、貿易、文化傳播中心,“國際風箏都”的名頭越叫越響。
來源:大眾日報、齊魯網、新華社等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