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魚
01
深圳全域限購被打破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廣州不再孤單了。
3月10日之前,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唯有廣州沒有全域限購,增城與從化不限購。3月10日之后,深圳也加入了。
3月10日,網傳消息顯示,深汕特別合作區住建水務局發布《關于積極支持剛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通知》,對限購、限售等樓市政策進行了調整。根據《通知》,自然人在深汕合作區購買商品住房不再受限購政策影響。
該消息,獲得了南方都市報的確認。南方都市報致電深汕住建水務局,證實了這一消息。相關負責人透露:
沒有正式文件發布,但已經在實施。
除了放開限購外,限售也從之前的5年壓縮至2年。
這意味著,隨著深汕合作區的不限購,深圳限購防線被打破了。
看到這里,很多人可能還沒反應過來,深汕合作區和深汕有多大關系。
深汕合作區,最開始是深圳的一塊飛地。深圳與汕尾通力合作,深圳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緩解其空間瓶頸。而汕尾則是想著徹底抱上深圳這條大腿。
但2018年深圳就全面接管了深汕合作區,表面上仍是合作區,實際上已經是深圳的地盤,其GDP、財政收入、人口早在2017年三季度就納入了深圳版圖,成為了深圳第11區。
來源:深圳統計局
和當初中央劃定雄安新區一樣,伴隨而來的強限購,防止資本破壞凈土一樣。廣東省2017年批復的時候,就立即發布了超強限購措施。
2017年5月,為防止炒房客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深汕合作區凍結了房產交易過戶,并停止了戶籍遷入工作。
2019年調整過一次,居民家庭持有的商品住房、商務公寓總套數不得超過2套,成年單身人士(含離異)持有的商品住房、商務公寓總套數不得超過1套。限售期限則為取得不動產權利證書之日起5年。
02
目的在于吸引人口
深汕合作區這次放開限購,和上海去年幾度調整臨港新片區的目的一樣目的在于吸引人口,因為這里的人口競爭力太弱了。
深汕特別合作區雖然已經視作深圳的第11區,但由于距離太遠,完全消化了深圳的競爭力。
深汕合作區位于廣東省汕尾市西部,西北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東與汕尾市海豐縣相連,總面積468.3平方千米,由鵝埠、小漠、赤石、鲘門四個街道組成。
距深圳市中心約120公里,中間還隔著惠州。要知道,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最大輻射半徑不過50公里,深汕合作區距離120公里,遠遠超出了深圳的輻射范圍。
按照《深汕特別合作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到2021年,深汕合作區GDP要達到150億元以上,人口達25萬左右。
但是根據深圳市披露的數據,2021年深汕合作區GDP只有70.91億元,還不到原計劃的一半。
來源:深圳統計局
人口方面,2017年到2021年連續五年年末常住人口數分別是6.64萬人、6.55萬人、6.47萬人、6.57萬人、6.68萬人,人口數量增長緩慢。距離原計劃的25萬人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沒有人口就無法支撐產業,產業無法支撐,就無法壯大經濟和財政收入。
深圳最初搞深汕合作區這塊飛地的目的,就是想要擴大自己的產業版圖,助力自己的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但從數據來看,顯然深汕合作區不太牢靠。
所以,想要通過這次限購放松,吸引人口,擴大深汕合作區的人口規模,支撐起產業壯大。
但說實話,這塊飛地太遠了,除非有大手筆的產業規劃和投資進入,否則很難吸引人前去,哪怕炒房吸引,也不足。
03
取消限購的意義
對于此次取消深汕限購的意義,主要有三:
第一,導流人口,這一點第二部分已經說了。
第二,去庫存。
目前深汕合作區的新房庫存依靠當地人,根本消化不了。當地常住人口不過6.68萬人,絕大多數都是當地人,當地人都有自己的房子。
而目前深汕在售和待售的樓盤有7個商品房項目,價格主要在1萬+/㎡。
2022年深汕合作區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1505套,相比2021年3030套下跌了一半。全年才成交1505套。
第三,釋放了外圍區主導權交給市場的必要性。
深汕解除限購,是完全有必要的。限購本來就是對市場的強行政干預,不限購其實就是將市場的歸市場。
而且,從深汕合作區人口變化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比較理性。盡管有深圳這個噱頭在,但距離深圳本土太遠,根本沒有投資價值,限購已經失去了意義。
深圳的舉動,其實釋放了一個信號。
也即,接下來一些限購與不限購沒有太大差別的城市,取消限購已經成為了趨勢。
好的地方,即便限購房價也難以下跌,比如一線與強二線城市的核心區。
相反,沒有多大價值的片區,即便取消限購,也推動不了房價上漲,比如大多數城市的外圍區和一些低級別城市。這些地方限購,對剛需買房的阻礙更大,不利于推動剛需和改善型需求入市。
后續,最大的可能性是,一線城市目前的限購格局不會打破。強二線城市外圍區和低級別城市,限購會逐漸取消。去年以來,東莞、佛山、南昌、福州、沈陽、廊坊等城市均解除了限購。
南京、蘇州、武漢、廈門等城市的外圍區,限購也取消了。
這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