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動作來了
關于現房銷售、取消公攤的呼聲,過去十幾年從未間斷。中央層面上也曾考慮過,但遲遲沒有下文。
到目前,現房銷售方面,只有海南省和部分城市的部分試點項目在開展。
而取消公攤方面,只有重慶、北京兩座城市執行。但真正嚴格執行的只有重慶,北京雖然出臺文件規定房屋成交按套內面積定價,但絕大多數開發商充耳不聞。
最新的傳來消息是,安徽省會合肥,召開了會議,準備兩個都要開始執行。
7月28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謀劃全市房地產工作。會議明確要抓緊完善以下5個工作:
1、大膽穩妥推進商品房“現房銷售”試點,著力抓好蜀山區和包河區各一個試點項目。
2、為避免公攤面積比例過大,要積極探索商品房銷售按套內面積計價。
3、“城中村”改造是公益性項目,并非營利性工程,大膽探索土地供應“定向掛牌、協議出讓”。
4、大力推動貨幣化安置、房票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盡全力讓市民在安置上更早更快更靈活。
5、試行取消商品房的樓層差價率限制,把定價權交給市場。
其中第一條現房銷售,明確要在蜀山區和包河區各選一個試點項目。
第二條則是探索取消公攤,向重慶看齊,以套內面積定價成交。
如果沒錯的話,這應該是重慶、北京之后,第三個公開表態要探索現房銷售與取消公攤的城市。
樓市大變局,序幕已經拉開。
02
現房銷售不可阻擋
預售制和公攤,都是內地從香港學習的。但都沒有學全面。
比如預售制,香港在推行賣樓花的基礎上,為保障購房者的權益,還建立了“悔約退房機制”,也就是說,一旦購房者權益受損,是可以悔約退房。有了這個保障權益,香港的開發商不敢亂來,這是香港沒有爛尾樓的根本原因。
國外也有預售制,但在預售的同時,國外也都建立了相當完善的保障機制。
如按工程進度支付首付款,而且支付款項一律打入監管賬戶,比如英國,購房者在支付首付款時按照工程進度分批支付,且支付的款項是打入監管賬戶。尾款則是在交房之后開始支付。
在內地,雖然也有處罰機制和違約機制,處罰機制和違約機制仍不夠完善,一旦遇到問題樓盤,后期業主維權之路不但辛酸,而且征途漫漫,費時費力。
更為關鍵的是,銀行無論你有沒有收到房子,都追著你要還貸款,普通民眾根本耗不起。
至于公攤,香港也早就取消了,但內地還在執行。
如今合肥提出要探索兩種模式,其實是對前兩天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全新表態的領悟與落實:
要切實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會議上,合肥市領導班子也明確了這一點。
房地產形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這句話該怎么理解,本號在周一的文章中有詳細分析。總結來看就三點:
第一,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屋供大于求。
第二,人口少子化加劇,人口見頂轉向之下,需求不斷減少。
第三,中心城市高房價之下的有效需求不斷減少。
在三大變化之下,過去的大多數規范約束房地產的條條框框都不再適應新形勢。比如預售制。
當初從香港引進預售制,是為了適應當時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當時內地正進入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內地開啟了浩浩蕩蕩的城市化,幾億農民進城工作生活。
預售制的快周轉,加快了開發商的房屋建設速度,滿足了那個時代房屋的供應,一定程度上,還起到了平抑房價的功效。
但過程中產生的諸多弊端,也在一步步積累。比如粗制濫造、攜款而逃、項目爛尾無法交付等。當時由于利仍大于弊,也就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直到去年,這種弊端全盤爆發,才讓現房銷售變得特別迫切。
現在人口見頂轉向,城市化速度逐漸見頂放緩,再加上國內對預售制的約束法律與制度不夠健全。
在這種背景下,現房銷售勢在必行。
今年年初經濟日報就發文呼吁現房銷售,并提出了4個觀點:
1、主管部門明確提及現房銷售,表明未來,實行多年的商品房預售制度面臨較大改革空間,現房銷售或將成為大勢所趨。
2、當前,推進商品房預售制逐步向現房銷售過渡的時機進一步成熟。近年來一些城市對于現房銷售多有探索,積累了經驗。
3、我國商品房總體短缺的時代已基本結束。房地產市場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房地產開發企業“三高”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難以為繼。房地產行業降“三高”的需要,使得商品房預售制改革箭在弦上。
4、現房銷售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
去年以來,北京北、合肥、福州、杭州、濟南、西安、深圳等城市也跟進了部分地塊的現房銷售要求。
其中以北京力度最大,北京在去年第三輪集中供地的18宗土地中,將13宗地塊明確要求現房銷售。此外,在第四輪集中供地中,推出的6宗地塊,全部設置了競現房銷售面積環節,并且首次對期房銷售和現房銷售進行區別定價。
如今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強調,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要優化房地產政策,要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
現房銷售,就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03
取消公攤阻力重重
相比于現房銷售,取消公攤的呼聲更加強烈。
不久前“女子買69平方米公寓有37平方米是公攤”的消息,再次引發了全網熱議。
新浪新聞還做了一個頭條調查,9.5萬人參與的投票有8.7萬人支持“‘公攤面積’在10%以內”,而話題評論下“我們為什么要接受公攤?”“只接受0%的‘公攤面積’”等評論分別獲得了1.9萬與1.2萬的點贊。
環顧全球,內地大概是唯一還在執行公攤制度的地區。
目前,除了重慶,所有的城市都是按照建筑面積售房。你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扣去公攤和墻體占用的面積,實際使用面積可能不到90平米。
如果以房價換算,購房者相當于損失了好幾十萬。最關鍵的是,被公攤的面積,物業還要征收你的物業費。比如電梯面積有你公攤的一份,但每個月的電梯使用費和維修檢查費用,你得照繳不誤。
這就很搞笑了。公攤面積是業主買的,但物業公司卻用業主買的面積來賺取廣告費。
這種方式,最得利的當然是開發商。所以,開發商巴不得公攤面積越大越好。
關于公攤的爭論,主要有兩種意見:
第一,不取消公攤也可以,但得改變現在的計價規則。不管是房屋出售還是北方地區繳納取暖費,都應該按照套內面積收費,物業費按照建筑面積或者是“公攤面積”收取,這樣才能消除大家的疑慮,讓房屋消費明明白白。
第二,取消公攤。房屋成交按照使用面積計算。這樣公攤面積被物業用來盈利,就無可厚非。
近年來,中央以及地方也在嘗試提出取消“公攤面積”的征求意見或提議,多位人大代表亦有提出“取消公攤”的議案,然而至今相關征求意見或提議未在全國落實。
原因很復雜,一方面其中牽扯的利益太大。另一方面,取消公攤需要改變現行的很多房地產執行制度與配套措施。
但事情再難也需要推進。問題不解決,只會越來越難解決。合肥敢于提出這一想法,希望合肥能夠真正執行,并制定出一份可以復制推廣全國的細則。
掀起一場樓市真正的大變局。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