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兵種,那就是汽車兵。這在當時是一個十分稀缺的技術兵種,家住泗洪縣團結花園小區的抗美援朝老兵苗鳳龍就是一名汽車兵。
點火、掛擋、踩油門,在戰火紛飛中,苗鳳龍無數次重復這樣的動作,躲過了槍林彈雨。
苗鳳龍今年96歲,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47年,19歲的苗鳳龍入伍原江淮軍區獨立旅3團1營1連,是饒子健將軍所在部隊的一名警衛員。苗鳳龍參加了淮海戰役,親眼目睹了70名戰友犧牲在眼前。
(資料圖片)
1949年,苗鳳龍聽從部隊統一安排前往南京學習開車。不久后,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苗鳳龍根據部隊統一指揮前往朝鮮參戰。
“上了戰場,我就沒想過活著回來。”苗鳳龍說,敵機在頭頂盤旋,炸彈在身邊燃燒,每天都把好衣服穿在身上,就算死了也要干干凈凈。
汽車兵在朝鮮戰場上承擔著后勤保障中至關重要的運輸任務。苗鳳龍告訴記者,他們基本上是白天偽裝隱蔽,夜間行車,為了躲避敵機偵察,都是關著燈,夜間行車。不僅要把戰備物資安全、快速地運送到前線戰友手中,如果空車回來時,還要盡己所能多拉一些傷員。
“有一天晚上,送完物資后,車上拉了3名傷員。”苗鳳龍說,這一趟特別對不起受傷的戰友,因為緊急剎車,三名戰友被重重地重疊在一起了,朝鮮的山路又窄又陡,突然對面有車,只能選擇緊急剎車,不然就有可能翻車。
苗鳳龍回憶說,敵人的探照燈在頭頂上照著,炮彈聲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車來回穿梭,生與死,有時就在那一腳油門之間。
每一個在朝鮮戰場上的汽車兵都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與死神的擦肩而過。而越是這樣的環境,越能磨練出汽車兵的錚錚鐵骨。最讓苗鳳龍遺憾的是看著副班長張玉強(音)犧牲,卻沒有辦法去救。
苗鳳龍告訴記者,當時在一座橋附近發現有輛車著火了,于是立即開過去看看,到地方才知道是自己班的車,而且開車的就是副班長張玉強。
“我想起他都掉淚,副班長是河南人,50多歲,技術很好。”苗鳳龍說,因為火勢太大了,根本救不了。
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上,苗鳳龍和戰友們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卻仍然要面對生與死的考驗。
苗鳳龍說,為了完成任務,大家早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考慮最多的是在艱苦的環境下,怎樣把物資運往前線。
“我那時候年輕,眼神好,開車技術也好,別人一夜最多跑25趟,我跑了27趟,來回400公里路。”苗鳳龍說,在朝鮮期間,開的兩輛車,都行駛了3萬多公里,獲得“萬里號車”的榮譽,也榮獲了兩次三等功,所駕駛的汽車沒翻、沒撞、沒被敵機炸毀。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苗鳳龍至今難忘那天的情景。“那會我真高興,太熱鬧了,我跟著隊伍一直走一直走。”苗鳳龍說,停戰那天,正好車子停在了平壤,群眾都在慶祝停戰,真是一輩子難忘,希望永遠不要再有戰爭。
從朝鮮回國后,苗鳳龍調任原蘭州軍區汽車連9團3連任連長。1963年10月,苗鳳龍回到地方。這么多年來,苗鳳龍一直以革命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苗鳳龍說,最想念的是犧牲的戰友們,自己很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愿祖國繁榮昌盛。(記者 裴凌曼)
關鍵詞:
版權與免責聲明:
1 本網注明“來源:×××”(非商業周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2 在本網的新聞頁面或BBS上進行跟帖或發表言論者,文責自負。
3 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4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同本網聯系。